网站地图 - 帮助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视点人物 > 正文

慈善美德传万代

来源:淮安视点网 作者:李玉国 时间:2022-02-19
导读: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4周年 ■李玉国 江苏淮安自古以来慈善文化源远流长。周恩来出身在淮安大地慈善氛围浓厚的家庭,从小时候就受到前辈们慈善意识的启蒙熏陶,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传承了勤劳致富、勤俭节约、守望相助的中华传统美德,进而成长为勤政廉

——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4周年

■李玉国

江苏淮安自古以来慈善文化源远流长。周恩来出身在淮安大地慈善氛围浓厚的家庭,从小时候就受到前辈们慈善意识的启蒙熏陶,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传承了勤劳致富、勤俭节约、守望相助的中华传统美德,进而成长为勤政廉政、大爱无疆的慈善楷模,把心中的大爱洒满中华大地。赢得了“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崇高美誉,周恩来的慈善美德将传颂千秋、慈善精神将永放光芒。

家庭基因传爱心

据《周恩来传》、《周恩来与故乡》和《淮安慈善人物》等史料记载,周恩来的祖籍是浙江绍兴,从祖父辈起迁居江苏淮安(1898年3月5日生于淮安)。周恩来是由慈善家庭孕育出来的慈善家。1904年春节,6岁的周恩来随父母去清江浦给外婆拜年。走到十里长街时,周恩来父亲和十八舅合买一张彩票,意外中奖1万大洋。周恩来家分得5千块。当时周家已经败落,入不敷出。但周恩来父母商量还是拿出部分银元买了砖头,将附马巷周家门口到南头响铺街(今镇淮楼西路)全部铺成砖头面路,解决了路面破烂不堪、雨天积水行人不便的问题,人们非常感激周恩来母亲万冬儿,亲切称为“七奶奶路”(周恩来父亲排行第七)。周恩来的外公万青选是淮安知府,1876年清河县(今清江浦、淮阴一带)“天大旱、秋禾枯”,庄稼颗粒无收,老百姓没饭吃,树叶吃光、树皮啃尽。作为知县的万青选疼在心上,立即上书漕运总督文彬,在清河、山阳县城多处设厂赈粥,这一善举救活了十万余灾民。万青选离任故去后,清河的老百姓还是记着他好,在县城东门为他建了一座“万公祠”,专门祭祀廉明清正、爱民如子的知县万青选。这些事情都是对周恩来后来成为大爱无疆慈善家的启蒙教育。特别是外公万青选“爱民如子”,对周恩来启迪影响最大。

少年行善令人赞

周恩来受家庭的影响,童年就养成行善积德的好品质。首先是善待乞丐。一次秋天大雨后,乞丐母女身穿破烂衣服湿透,冻得浑身发抖、牙齿格格响,想进周家暖和一下,周家一个小孩不让进,高喊“滚开”、“滚开”!周恩来立即把门打开,让她们进屋暖和,并把表哥陈式周给他买点心的几个铜板塞到小女孩的手里。女孩妈妈忙说“我求菩萨保佑你少爷,让你一生一世无灾无难” 。周恩来出生在淮安生活12年。后随伯父周贻赓到奉天府(今沈阳市)读书。1911年,在盛京东关模范学校读书期间,因为伯父的住地离学校较远,伯母就每天给他10个铜板,好让他中午到学校附近的小饭馆吃饭。但周恩来每天只花2个铜板,把省下来的钱订了一份《盛京时报》等。一次,他发现学校雇佣烧饭的老堂倌病了,躺在床上起不了身,周恩来马上把身上仅有的8枚铜钱全部给了那位老堂倌,让他去医院看病吃药。那位老堂倌家里很穷又孤身一人,他病好之后,逢人就说周恩来,“你看他那么小的一个孩子就知道心疼人,给我引炉子烧开水不算,还给我8个铜钱,这么好的孩子少见啦。”据《周恩来传》介绍,周恩来随伯父周贻赓到天津任职,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总是甘于默默地去做那些公众 ‘服役’的事情,从来没有在这方面吝惜过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在南开毕业时,《同学录》中对他作了这样一段评语:“君性温诚实,最富于感情,挚于友谊,凡朋友及公益事,无不尽力。”

创办学校育后人

党的“六大”之后,周恩来是中共中央实际主持人。当时,在上海组织开展隐蔽斗争,他感到很难的一件事就是革命同志牺牲了,遗下子女没人管问,压力很大。于是他找到好友陶行知帮忙,把安徽徽州和江苏淮安商人争议的新安会馆,协调双方放弃争议,合办慈善学校。商定新安会馆的房地产由陶行知创办一所小学,招收平民子弟入学,不收学费。这既能解决争议矛盾,又能办学培养人才,一举两得。1929年6月6日,新安小学正式建校。陶行知亲自担任第一任校长。毛泽东称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最早一批老师李友梅等都是我党地下党员和革命青年。在战争年代新安小学不仅前后招进了学校附近地区几百名贫苦百姓子弟入学,不收学费,而且招收不少烈士子女到学校读书。如原湖南省委一位负责人牺牲后的6岁儿子左义华、在“皖南事变”中牺牲的新四军副军长项英的6岁女儿项苏云等都由组织安排在该慈善学校读过书。这是周恩来参与创办的最早的慈善学校,为培育革命后代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在烽火连天抗日战争中,由新安小学14名少年儿童组成的文艺团体(新安旅行团),为争取中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而奔走呼号,涉足19个省市,行程四万五千里,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赢得了“民族小号手”的光荣称号。

大爱无疆善若水

笔者多年研究周恩来慈善精神,深受他的上善若水精神所感动。周恩来和邓颖超虽然没有亲生子女,但他们捐助抚养过十多位烈士遗孤,对待他人子女视同已出,他既关怀备至,又十分重视对他们的培养教育。如曾任叶挺独立团营长的共产党员曹渊在攻打武昌时牺牲,其儿子曹云屏才两岁;曾任海南特委书记的李硕勋因叛徒出卖而光荣献身,儿子李鹏才3岁;1927年被蒋介石腰斩于上海的孙炳文烈士女儿孙维世、1945年10月在重庆被蒋军误枪杀害的李少石的女儿李媚、在前线指挥作战的龙飞虎的儿女龙小虎、龙小瑜、“特殊岗位”(隐蔽战线)子女李特特等都是留在周恩来夫妇身边,由他们照管抚养教育的。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夫妇从新闻媒体得知,北京一居民发生煤气中毒事故,父母双亡,遗下5个嗷嗷待抚的幼童消息后,主动与有关方面联系,表示由他们负责这5个孩子的生活和上学费用。后来这5个孩子在他们的帮抚下均学业有成。

周恩来、邓颖超夫妇对亲友和身边工作人员十分关心。周恩来曾向表姐龚志如、表哥万叙生 、师弟高肇甫等亲友汇过款,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资助学费、购买自行车帮助服务员霍英华上扫盲速成学习班。据当年在西花厅的工作人员在周恩来逝世后曾经算过一笔账:从1958年到1976年,他们夫妻俩的工资收入和一点点银行利息加起来,一共是16.1442万元,用于补助亲属的费用就达3.664551万元,用于补助有关工作人员和好友、社会孤儿等共计1.021867万元,占去两人工资收入的四分之一。邓颖超坚持艰苦朴素的生活,长期捐助有困难的亲属和工作人员,对执勤部队进行生活捐助,捐赠希望工程、亚运会等。1992年,邓颖超去世后,工作人员遵照她的嘱托,把她所有的积蓄,包括已购买的国库券550元,共计11146.95元,全部缴纳了党费。

建立组织行致远

周恩来同志始终以“人民总服务员”要求自己。他在处理党和国家繁重日常事务的情况下,仍高度重视慈善救助工作。1950年组织成立了中国人民救济总会,对外国在华举办的慈善福利机构进行接管、改造;组织召开中国红十字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亲自审阅报告、修改会章。1955年又将“救济总会”和“红十字会”合署办公,建立了慈善组织雏形,配备了慈善干部队伍,统一负责组织协调国际、国内急难福利慈善救助等工作,初步发展了慈善事业,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优越性。1994年中华慈善总会成立,标志着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步入正轨,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诞生,使我国的慈善事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慈善精神放光芒

慈善救助是中华民族世代相承的传统美德。周恩来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者,为中华民族树立了一座精神丰碑,他的品德、精神、风范和情怀是淮安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2020年初,新冠肺炎在武汉突然爆发,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江苏淮安也与全国一样遭受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袭击。周恩来总理的侄女周秉建、侄孙周日和通过媒体和区政协领导了解到家乡淮安疫情比较严重,决定尽己所能捐赠一批抗疫物资。尽管在购买过程中,经历了货物与物流紧张等种种困难,但周日和与友人陈宇凌想方设法通过网友采用“人肉运输”的方式,从国外采购到疫情防控物资,并转运回国内。2月29日,周秉建、周日和以及陈宇凌(周日和友人)邮寄价值20万元的防疫帽、防护面罩、N90口罩、隔离服等抗疫物资送抵淮安区慈善总会,表达对家乡抗疫工作的支持,盼望家乡抗疫工作早日全胜。家乡人纷纷称赞周总理后人血浓于水的家乡情结。据了解到,2月16日,周秉建、周日和与友人陈宇凌还向泰州市姜堰区抗击疫情一线工作人员捐赠了7500副医用手套。2月17日,又向沂蒙老区捐赠了7500只医用手套。周秉建女士于1968年来到内蒙古牧区插队落户,后与蒙古族同胞拉苏荣先生组成家庭。他们继承和发扬周恩来的优良慈善传统,常常教育周日和,“你不仅是内蒙古人,也是淮安人。在平凡的生活中为百姓多做贡献,才是对爷爷(周恩来总理)最好的怀念”。2020年 3月5日,北京大鸾翔宇慈善基金会把最新筹集到的一批防疫物资送到了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一线战场,委托首开集团向社区防疫一线的物业人员发放30000双一次性医用手套,并向西城区广外医院一线医护人员捐赠20000双一次性医用手套。大鸾翔宇慈善基金会由周恩来总理侄女周秉德女士发起成立,“大鸾”“翔宇”分别取自周恩来总理的乳名和字,寓意着基金会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先辈未竟事业,如一只翱翔天宇的神鸟将无边大爱播洒人间。

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出生在淮安大地,不仅功勋卓著、德高望重,而且传承美德、上善若水、爱民如子,堪称慈善楷模,深深铭记在人民心中,是永远值得全国人民学习的光辉典范!正是在古代漂母“一饭千金”和周恩来大爱无疆美德的巨大感召下,淮安慈善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999年12月市慈善总会成立,20多年来,共募集善款(物)6.61亿元,救助服务近50万人(次),为实现淮安共同富裕做出重大贡献。2010年被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表彰为首批“中国爱心城市”;2014年至2019被中国慈善联合会连续三届评为“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前一百名”;2020年8月获得第五届“江苏慈善奖”, 荣获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的“最具影响力慈善组织”称号;组织实施的“慈善淮安·精淮济困”项目为“中华慈善品牌项目”;2021年5月被江苏省民政厅评为5A级(AAAAA)社会组织,荣升中国社会组织最高等级。

(作者为江苏省淮安市慈善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责任编辑:彭稞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栏目分类
Copyright © 2020-2026 淮安市欣华文化传媒中心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02751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81202000157号

工作人员查询
Powered by DedeCMS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