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帮助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视点观察 > 正文

淮安更名20年

来源:未知 作者:李玉国 时间:2021-04-22
导读:■李玉国 ▲本文作者 2000年12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将地级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撤销县级淮安市,设立淮安市楚州区;撤销淮阴县设立淮安市淮阴区。2001年1月12日,省政府下发《省政府关于调整淮阴市部分行政区划的通知》(苏政发[2001]9号),13日,省委、省

 ■李玉国

淮安更名20年

▲本文作者

2000年12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将地级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撤销县级淮安市,设立淮安市楚州区;撤销淮阴县设立淮安市淮阴区。2001年1月12日,省政府下发《省政府关于调整淮阴市部分行政区划的通知》(苏政发[2001]9号),13日,省委、省政府召开部分市行政区划调整工作会议,其中对我市行政区划作出调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行政区划第三次重大调整。我有幸以市民政局副局长兼任市区划地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身份,参与组织了行政区划调整和更名工作的全过程。20年过去,弹指挥间,记忆犹新。

省召开部分市区区划调整工作会议以后,市委市政府立即召开会议,传达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讲话精神,把思想统一到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上来,从“三淮一体、四级联动”的大局出发,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按照“快、稳、实”的工作要求,统一时间、统一标准、统一行动、统一纪律,保证我市社会稳定和顺利完成区划调整工作任务。市成立了区划调整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负责,具体工作由市区划地名办公室抓落实。从元月起,淮阴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紧锣密鼓开展区划调整和更名的各项具体工作。立即着手起草《淮阴市关于调整部分行政区划的实施方案》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并向省调整区划领导小组报备。

工作日程安排:1月6日前,市成立“淮阴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徐应生,副主任张林杲、陈寿松,成员李玉国、朱书俊、刘晓录、江山、高坚、沈步银、叶强,办公地点在市政府办公室。1月18日前,分别向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纪委领导班子、地市级离退休老干部、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等通报国务院、省政府通知。1月20日前,报请市委常委讨论通过《淮阴市关于调整部分行政区划的实施方案》;县级淮安市、淮阴县向县级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通报《省政府关于淮阴市部分行政区划的通知》;其它县区在春节前传达省、市关于区划调整工作通知精神。2月1日前,召开“淮阴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贯彻市委常委会议精神,明确各相关部门职责;向省调整区划领导小组汇报《淮阴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的实施方案》。2月10日,市委市政府隆重举行庆祝淮阴市更名淮安市大会。2月15日前,市调整区划领导小组对县级淮安市、淮阴县的调整区划工作进行检查指导。确保印章、名称牌、各类公文报头、信纸、信封等必备物品在3月1日正式启用。

3月1日,我市在中央、省、市各新闻媒体发布市和楚州、淮阴两区调整区划和更名的消息。3月下旬,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区划地名办公室)组织人员,对市本级以及两区调整行政区划和更名工作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办并向市、省调整部分行政区划工作领导小组写出工作总结专题报告。

举行庆祝大会:2月10日上午,市委市政府在淮阴工学院隆重举行庆祝淮阴市更名淮安市。淮阴工学院内花团锦簇,红旗招展,一派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会场上,“新世纪新淮安新蓝图新辉煌”、“弘扬周恩来精神,建设周恩来家乡”等大幅标语,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时任省委副书记任彦申、省委常委徐守盛、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俞敬忠、副省长张连珍等领导出席了庆祝大会,为淮安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纪委揭牌。时任市四套班子领导,省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省辖兄弟市的领导,我市8个县(区)的主要领导,以及来自我市各条战线的万余名干部群众参加了庆祝大会。大会由陈从亮市长主持。为祝贺地级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国家民政部以及国内一批城市发来了贺信、贺电;韩国完州郡、日本生驹市等国外友城、友好团体也纷纷致电祝贺。省政府副秘书长王斌泰在会上首先宣读了省政府关于调整淮阴市部分行政区划的通知;宿迁市代市长仇和代表来宾对地级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热情祝贺,表达美好祝愿。时任市委书记赵学凤在会上发表了讲话。时任副省长张连珍代表省委省政府对地级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热烈祝贺!“祝贺淮安市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区划调整原则:原行政区域不变。原县级淮安市的行政区域为楚州区的行政区域;原淮阴县的行政区域为淮阴区的行政区域。政府驻地不变。地级淮安市人民政府驻地仍在清河区;楚州区人民政府驻地在淮城镇;淮阴区人民政府驻地在王营镇。人员编制不另增加。人员编制从现有编制中解决。机构设置精简。本着确保工作连续性和“精简、效能”的原则设置机构,不另设其它机构。地级淮安市和楚州区、淮阴区分别沿续原淮阴市和县级淮安市、淮阴县的工作历史。楚州、淮阴两区继续享受原有的县级经济管理权限,同时享受城区发展的所有优惠政策。

地名更名命名:地级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地级淮安市所有本级机关部门、事业单位名称凡冠以“淮阴市”的,一律更名冠为“淮安市”;原县级淮安市下属所有机关部门、事业单位名称,凡冠以“淮安市”的,一律更名冠为“楚州区”;原淮阴县下属所有机关部门、事业单位名称,凡冠以“淮阴县”的,一律更名冠为“淮阴区”。市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冠以“淮阴”的名称一律更名冠为“淮安”,企业单位和非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可暂不更名,如淮阴卷烟厂、淮阴工学院等。原县级淮安市冠以“淮安”的名称一律更名冠为“楚州”。原淮阴县冠为“淮阴县”的名称,一律更名冠为“淮阴区”。

更名任命干部: 地级淮安市管理的于部,由市委组织部提出方案,报市委决定,在2月底前任命完毕;楚州区、淮阴区管理干部由两区办理有关任命的手续(包括按规定履行法律程序),在3月中旬办理完毕;实行条条垂直管理和地方党委协管的班干部,由有关业务部门和地方党委组织部门按有关规定办理呈报任命手续,在3月10日前办理完毕。

落实工作要求:根据国务院批复的区划调整方案和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我市区划调整工作可以概括为四句话,就是改名不换姓(指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小调大稳定(指行政区域基本稳定不变),服从不争论,乘胜向前进。一是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这次行政区划调整的重要意义。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带头讲政治、讲大局,坚持下级服从上级的原则,做好干部群众的思想工作,切实把思想统一到省政府批准的方案和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要求上来,自觉地服从和支持区划调整工作,确保社会稳定和行政区划调整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在工作中按照积极稳妥的要求,抓住主要矛盾,突出工作重点,精心组织,周密部署,认真组织实施。涉及区划调整的县(市),党政主要领导要负总责,亲自研究部署、亲自抓落实,对区划调整中的干部配备、人员分流、资产清理、债权债务、党风党纪等问题要作出明确规定、明确分工、责任到人。严肃各项纪律,主要是政治纪律、干部人事纪律、财经纪律、保密纪律以及请示报告制度,确保区划调整工作顺利进行。三是妥善安排好干部,严格按照干部管理原则和权限,统盘考虑干部岗位和分流问题,以稳定干部队伍。严肃干部人事工作纪律。四是在调整期间严格控制大项资金流动,严肃财经纪律。加强国有、集体资产的监督和管理,组织审计、财务等部门清理审核移交工作,防止流失。地级淮安市、楚州区和淮阴区保持原淮阴市、县级淮安市、淮阴县的债权债务不变。五是合理划分市和区的财权和事权,除了城市规划权以外,保持四个不变,就是财权不变、事权不变、管理权限不变、新设立的两区机构规划不变。

区划更名优势:新的淮安市设立后,实行“三淮一体”战略,城市规模扩大。市区建成区由原来的40余平方公里扩大到72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由原来的34万增加到70万人,初步形成大城市的框架。有利于规划建设苏北腹地特大型中心城市,为我市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空间,有利于运河文化的积聚和弘扬,有利于进一步弘扬周恩来精神,扩大淮安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增强市民的自强精神为经济发展蓄能聚势,形成强大的发展优势。

新的淮安市下辖盱眙县、涟水县、洪泽县、金湖县、清河区、清浦区和新设立的楚州区、淮阴区。2012年1月31日,经国务院批准楚州区更名为淮安区。

历史链接

据《淮阴市志》记载:“淮阴,得名于2200多年前。秦统一六国后,于今市区西南的码头镇附近置淮阴县。古称水之南为阴,古淮阴县及位于其境内的今淮阴市区,地当古淮水南岸,因而得名。”

1948年12月,淮阴境全部解放。1949年4月21日,成立淮阴专区(地区)。淮阴专区辖淮阴、淮宝、泗阳、沭阳、灌云、宿迁、睢宁、新安、邳睢、涟水10县。1970年,淮阴专区改称淮阴地区,专署驻清江市。“1983年3月,实行地改市新体制,成立淮阴市。灌云县划入连云港市”。“淮阴市下辖清河区、清浦2区,淮阴、淮安,宿迁、涟水、灌南、沭阳、泗阳、泗洪、洪泽县、金湖县、盱眙11个县”。1996年8月,宿迁市、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4个县从淮阴市析出,成立地级宿迁市。同时将灌南县划入连云港市。2001年,江苏省政府实施“三淮一体”战略 ,地级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县级淮安市更名为淮安市楚州区,淮阴县更名为淮安市淮阴区。2012年,淮安市楚州区更名为淮安市淮安区。2016年,淮安市清河区、清浦区合并更名为淮安市清江浦区,洪泽县更名为淮安市洪泽区。至此,淮安市下辖清江浦区、淮阴区、淮安区、洪泽区、涟水县、盱眙县、金湖县。

摄影:姚晓友

编辑:杨之信

责任编辑:彭稞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栏目分类
Copyright © 2020-2026 淮安市欣华文化传媒中心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02751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81202000157号

工作人员查询
Powered by DedeCMS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