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帮助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视点文艺 > 正文

超现实主义绘画与写意摄影摭谈

来源:淮安视点网 作者:胥广福 时间:2023-10-30
导读:兼论周思民先生的摄影观 ■胥广福 周思民先生以一个人的摄影认知为原料,精馔 《影事琐语》一书新鲜出炉,洋洋洒洒,蔚为大观,写意统领,一分为四:阐语对摄影认知的理性思语释言对摄影作品的评析阐释悟人对摄影人的欣赏感悟手记摄影行旅的手札记录。 本人

——兼论周思民先生的“摄影观”

■胥广福

      周思民先生以“一个人的摄影认知”为“原料”,精馔 《影事琐语》一书新鲜出炉,洋洋洒洒,蔚为大观,写意统领,一分为“四”:“阐语——对摄影认知的理性思语”“释言——对摄影作品的评析阐释”“悟人——对摄影人的欣赏感悟”“手记——摄影行旅的手札记录”。 本人浅尝辄止,已享“眼福”。

▲周思民摄影作品

      十多年前,思民聚六路“摄(影)神”淮上“论剑”。于摄影之“潮”“赛”“流”“技”“观”“变”无所不“侃”, 各见机锋。先生之“摄影观”初见端倪:艺术摄影价值有三:记录时代和时代人们的心灵,切入生活和生活中的品质,追求美和美的内核——真、善、美。还认为摄影作品是情与景的统一、天与人的合一,是艺术矛盾体、多概念、辩证法的融汇。他强调,“摄影的最高境界是质朴,成熟的单纯、丰富的简约、深刻的平淡……”应该说,这一“侃”所得“旧船票”,已让他登上写意摄影“客船”。

      思民力倡写意摄影,此书卷首篇《摄影的写意精神刍议》即昭然若揭。他从写意与写实的关系、摄影的写意精神、写意与东方审美……娓娓道来,如笋解箨,余味悠长。“夫子之道一以贯之。”先生对写意摄影的“认知”也是多年深思熟虑并笃行不殆的产物。从摄影记录的主体功能到对视觉形象的自我体验,乃至掘取更为内在、更加深入的本质,进而捕足寄语其间的精神意义,诠释了摄影之价值未始不与精神通,其最高境界,未始不与东方审美“不似之似”同。

▲周思民摄影作品

      读思民新著不禁想到那些饶有意味的画坛轶事。

      先说“二徐之争”。1929年,民国政府举办“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不料“惹恼”了法国“海归”徐悲鸿先生。悲鸿以《惑》为题撰文对展览所呈后期印象派画风大加挞伐。诗人徐志摩遂撰《我也惑》“应战”,对塞尚辈“标新立异”的殉道精神予褒扬。“二徐之争”引发多人“混战”令人向往;建国后,徐悲鸿派写实主义独霸天下,何尝不令人扼腕呢。从“印象派”开始,西方画家不再执念造形准确,更突出主观情绪,呈现更多写意趋势。如此尊崇视觉效果,颠覆了文艺复兴以来的美术史。当然,像凡高、高更等人都曾把目光投向东方的日本版画、浮世绘、印度佛雕等,比高更小20岁的埃米尔·贝尔纳还将中国景泰蓝融入创作,成为“景泰蓝画派”创始人。

      艺术总是在矫枉“反拔”中前进。随着两次世界大战叠加的创伤,对现实世界、社会体制的普遍失望,深刻反映在造型艺术的变化上。先是出现达达派,以怪诞荒谬的形象诉说内心挣扎;继而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说影响,分化出超现实主义:认为下意识的领域、梦境、幻觉、本能是创作的源泉,从而提出“纯粹的精神自动主义”。所谓自动记述,意指利用图画象征、造型隐喻、改变环境等手法,以“逼真”“酷似”现实物象,表现荒谬、幻魔的奇异世界。到了1973年,比利时布鲁塞尔画廊举办的展览呈现出照相般逼真面貌,更让超现实主义绘画有了“照相主义”别名。

▲周思民摄影作品

      上世纪70年末,在伤痕文学浪潮裹挟下,四川美院青年学生罗中立借鉴超现实主义,以精微细腻的笔触,塑造了感情真挚、形象憨厚的“父亲”画面,业界评价为“以纪念碑式的宏伟构图,饱含深情地刻画出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深深地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从此,超现实主义画派又以“中国特色”,风靡一时。

      《父亲》等经典之作理应膜拜。但流风所及,油画的“超现实”、国画的“纯工笔”的“粉饰化”便是流弊所及了。周国平先生说过,现在早不是凡高的年代了,时代车轮辗压下,生前出不了名,死后更无人问津——谁还追求“身谢道隆”呢。商业化、快餐化、低能化的“现代病”,让白石老人所唾弃的“太似为媒俗”的画风挟“新写实”“盛世工笔”名义出现,成为及早成功、重复制造、快速挣钱的手段和目的。

▲周思民摄影作品

      许多画家为了追求逼真效果,把本应“师法造化”的对写、默写、意写等古训弃如敝履,用足摄影手段,靠变焦镜头机械捕捉花草树木乃至“灵长动物”外在形貌。甚至把照片喷绘成“范本”,亦步亦趋移植画幅。“画照片”不但丧失了写意精神,连造型能力都将渐趋萎顿。梁江先生表示,拍照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可用来记录景物,能帮助我们记忆,不应该遭到排斥,排斥它是愚蠢的做法。但是,利用照片跟写生完全是两码事。写生面对的是立体、鲜活、生动的世界,艺术家的感受和视角可以多种多样,而照片是经过选择的,经常不是亲历现场的(可能是别人拍的,也可能是自己临时拍的,回来发现照片可用),它只有一个角度,不能代替现场感觉。看一张照片跟看一个真实的景物,感受是不一样的。清人石涛云“搜尽奇峰打草稿”,那是对黄山等奇峰积年苦摹的心血结晶,怎可凭一张“迎客松”照片就能穷尽其妙?

      艺术最高境界是“写意”。正如韩玉涛先生所言,“写意,中华民族的艺术观,是中国艺术的艺术方法,是迥异于西方的另一种美学体系。”不过,从西方现代派兴起,东西方艺术就更不“迥异”了,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创作《格尔尼卡》油画,不是古典、静止、写实的直观再现,而是综合运用立体派、“超现实”派多种“形而上”手法,仅管画面光怪陆离,却让观者强烈感受画家对战争的控诉、对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可以说,所有艺术家在“认知”上都是殊途同归,不同艺术审美取向也是殊途同归——哪怕具有新闻纪实功能的摄影门类,其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仍然是写意精神。

▲周思民摄影作品

      思民即是在摄影领域探索写意精神的翘楚。他一定知道,写意不排斥写实,从具象到抽象,从形似到神似,从造像到造境,是“写真入神”;写意不止于小品,不是“杯水”微澜,应具大气势、大格局、大情怀,是“借物传神”;写意不允许随意,不应漫画化,不能“肾亏”,是“既雕既拙,乃归于朴”后的“遗貌取神”。

      周思民提出“中国新画意摄影”就是高举写意旗帜,对那些把照相技术摈于艺术之门的庄严回应。他回顾了郎静山摄影的集锦之美,诠释了谢赫“六法”与儒道释诸家美学意蕴,进而提出:艺术的最终目的就是表现一种心灵的境界:人、我、自然融为一体的虚幻。先生“位卑未敢忘忧国”,“摄”以载道,把写意摄影凝结于:中国魂画意神。

2023年10月25日

▲本文作者:胥广福

      胥广福 淮安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市美术理论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市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历任《中国书画报》《书法报》特约撰稿人,在海内外媒体发表艺术评论多篇,出版《广福过眼》《褒贬于艺》等专著。

编辑:杨信

责任编辑:彭稞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栏目分类
Copyright © 2020-2026 淮安市欣华文化传媒中心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02751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81202000157号

工作人员查询
Powered by DedeCMS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