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帮助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财经视点 > 正文

淮安十堡村:从“河防堡”到“百万元村”的振兴密码

来源:淮安视点网 作者:王舒、赵启瑞 时间:2025-06-23
导读:在淮安市涟水县,十堡村常因堡字的特殊读音(p)引发误会。但若论村集体经济实力,这个百万元村的名号毫无争议2024年村集体收入一举突破200万元大关。 十堡之名,刻着历史印记。明清时期,为守护黄河、淮河堤防,自王营镇向涟水方向,每隔二里设一堡,此地排

      在淮安市涟水县,十堡村常因“堡”字的特殊读音(pù)引发误会。但若论村集体经济实力,这个“百万元村”的名号毫无争议——2024年村集体收入一举突破200万元大关。

      十堡之名,刻着历史印记。明清时期,为守护黄河、淮河堤防,“自王营镇向涟水方向,每隔二里设一堡”,此地排行第十,故称“十堡”。村党总支书记周建刚说:“村名源自河,发展更离不开河。”然而,这里曾深陷传统农业的困局,“一稻一麦”的微薄收入让村集体“穷得叮当响”。周建刚回忆:“2005年前后,村‘两委’靠借钱度日,手里没把米,想干事寸步难行。”

      转机始于2009年。福建客商慧眼识珠,看中十堡“水陆空”齐聚的黄金区位——紧邻城区、盐河贯穿、京沪高速与淮安机场环伺。一座投资2.3亿元的石材基地福兴建材城拔地而起,随后24家建材、机械加工企业接踵而至,彻底重塑了村庄的产业基因。

      产业聚变激活了民生福祉。村民高尚兵告别了“面朝黄土”的日子,从骑三轮车送货起步,短短几年便与儿子开上了小货车跑运输,年入超30万元:“虽辛苦,但比在外漂泊强!”如今,全村超60%劳动力在家门口捧起了“新饭碗”。

      村集体同样乘势而上。面对激增的公共服务需求,村“两委”成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提供物业、工程等服务,年增收30余万元。加上土地流转等收入,村集体财富持续壮大。

      财富的积累化为百姓看得见的温暖:80岁以上老人获赠生日礼、免费理发;夕阳红文艺队周末唱响村头;千万资金投入完善小区基础设施……十堡善赚钱,更舍得为村民花钱。

      2024年,振兴之路再添亮色:原有千亩百花园四季芬芳,新引亲子乐园、室内赶海、休闲跑马场三大项目落地生根,四千平米空间变身欢乐天地;百亩油菜花海既增集体收入,又添旅游风景。

      从沿河筑“堡”聚人立村,到划地建“城”聚财兴业,再到文旅融合绘就新景,十堡村在时代大潮中不断重塑自我。周建刚展望未来,话语朴实而有力:“让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让百姓的日子越来越美。”这座以“堡”为名的村庄,正筑起一座共同富裕的坚实堡垒。(文字:王舒、视频:周伟、图片:赵启瑞)

【编后】

      十堡村的变迁,是一个小村庄书写大文章的生动实践。它启示我们:乡村振兴,既要善于“无中生有”,更要精于“有中创优”。

      昔日因河设堡,守护的是生命线;今日筑“堡”兴业,守护的是致富路。十堡村的密码,在于其敏锐地抓住了区位优势的“天时”,果断引入建材产业,完成了从传统农耕到现代工业的“基因突变”,奠定了强村富民的根基。更难能可贵的是,村集体并未止步于工业增收,而是以“滚雪球”的智慧发展物业、深耕土地流转,更前瞻性地布局文旅融合,让百花园、油菜海、亲子乐园、跑马场成为新的增长极,实现了集体经济的多元拓展与村民幸福感的立体提升。

      十堡的故事印证了:产业筑基是硬道理,但发展最终要落脚于“人”。从“手里没把米”到“善赚钱更舍得花钱”,村集体将财富切实转化为村民的福利与笑容,让发展的成果看得见、摸得着。这份“让腰包鼓、日子美”的朴实愿景,正是乡村振兴最动人的底色和最坚实的堡垒。

编辑:杨信

责任编辑:彭稞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栏目分类
Copyright © 2020-2026 淮安市欣华文化传媒中心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02751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81202000157号

工作人员查询
Powered by DedeCMS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