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盐业史资料宝库的新发现
——《久大精盐公司文牍汇编:1925—1935》评介
盐是百味之祖,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盐业事关国计民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厚积成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盐文化。研究盐文化让我们感到了历史的正与反、悲剧与喜剧、壮举与闹剧、清澈与混浊、贫困与奢侈、贪婪与怜悯、黑暗与光明等人与事物的双重面向。盐的探索与发现,饱含艰辛和汗水,而做好盐文化的传承、保护、创新、利用,将不断彰显其时代价值。述盐文化之往事,继盐文化之绝学,既是感受历史,也是赋能文旅、创造未来。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文献资料是开展学术研究的基础,盐业研究亦是如此。然而新资料的获得谈何容易?既要独具慧眼,又要善于把握机遇。《久大精盐公司文牍汇编:1925—1935》(上下卷)就是这样一部于机缘巧合中诞生的作品。
中国著名民族企业家范旭东在天津塘沽创办了久大精盐公司,这是近代中国最早、最大的精盐化工企业,该书正是这段鲜活历史的见证。范旭东先生(1883—1945)是中国化工实业家,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奠基人,被称为“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新中国成立之初,1953年12月的政协会议期间,毛泽东指出,讲到中国的民族工业,有4个人不能忘记: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讲到化学工业,不能忘记范旭东;讲到交通运输业,不能忘记卢作孚。这段谈话,点出了范旭东先生在我国民族工业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范旭东先生像
这套真实记录范旭东先生创办久大精盐公司历史的文牍,通过专业高清摄影整理汇编出版。全书共分十五章,按照时间先后编排文牍资料,是全面反映久大精盐公司生产、经营、商标、销售、运输、法务、行政、许可等事项的文函记录,是研究久大精盐发展历史和长芦盐区盐业发展历史的不可多得的重要文献,展现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民生情况,内容广泛,弥足珍贵。深入研究这些历史文献,我们能够更加深刻体会范旭东这位杰出的民族实业家含辛茹苦、坚韧不拔、矢志实业救国的艰难历程。
左右滑动查看
久大精盐公司文牍原件构成,包括海王星商标文牍60件、呈财政部盐务署暨稽核所等文牍41件、长芦盐运使文牍91件
民族经济发展离不开时代的条件和机遇。法国学者白吉尔在《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一书中认为,应重视研究中国商业阶层的意义。中国企业家在20世纪初期的崛起,似乎不应只视为“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小小的插曲,一个简单的历史摸索过程”。在部分经济史学者看来,1911—1937年可谓民族实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当然,我们也要看清“黄金”的成色,这个“黄金时代”是相对而言的。范旭东先生抓住了有限的时代机遇,以“商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济世胸怀,投身实业报国。拜读书中附录的范先生《久大第一个三十年》一文,更能让我们体会到这位杰出先驱办厂的艰苦卓绝,筚路维艰。
久大精盐公司员工在塘沽合影旧照 载《盐业杂志》
穆家良供图
书籍出版物的品质是由作者或编者的才华智慧和辛勤付出打造的,《久大精盐公司文牍汇编:1925—1935》并不是简单的原样照搬、影印出版,而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排列、整理和编目,其中凝聚了主编穆家良先生的才识慧眼和大量的心血汗水。穆家良先生从事盐业工作38年,是盐历史文物的著名收藏家,盐文化传播活动的热心组织者。兴趣爱好、使命担当使他对盐文化具有深厚的鉴赏力。他总是能够从浩如烟海的盐业典籍、奏章、故事、艺术、习俗、器具、遗址、生产场景中挖掘出丰富文化信息与研究价值所在。
上为民国久大公司海王星食盐商标徽章。我国食盐第一个注册商标;下为民国久大精盐玻璃瓶。
卷首收录久大精盐公司相关文物史料照片
书稿杀青付印,在后记里,穆家良先生欣慰坦然地回味起本书得以出版的因缘际会和心灵感受。一次偶然的喝茶聊天中,他看到一叠久大精盐公司的文牍,凭借数十年的经验、学养积累,立刻意识到了这叠文牍的史料价值和收藏价值。当他了解到这批文献散落民间已久,一部分已被国内博物馆、收藏家收藏的情况后,打定主意要让这部文牍能够永续保存,从而助力文化研究。穆家良先生在炎热的夏天背负原稿,多次穿梭于北京、南京联系出版,全程精神高度紧张,唯恐路途中有闪失。其中艰苦酸甜难一言道尽。正是这样坚韧执著的精神,使得这部文牍经典如期出版发行,不仅让范旭东先生的后人倍感惊奇,也让我们有传世之作得以告慰先贤范旭东先生。
《久大精盐公司文牍汇编:1925—1935》内文节选
《久大精盐公司文牍汇编:1925—1935》作为新发现的近代民族企业文牍档案汇编出版物,可谓鸿篇巨制,全书上下两卷,足有四公斤重。全书由摄影家张晓晖先生对原始文献资料进行精心拍摄,经穆家良先生整理编排成书,很大程度上保存并还原了近代档案文书的风格,且文牍原件书法娟秀严谨,欣赏起来亦是美不胜收,使读者阅读起来感受到了时光穿越,这更加彰显了本书作为历史文献典籍的巨大价值。江苏人民出版社以精美的装帧、厚重大气的书型设计推出此书,相信对于广大盐文化爱好者来说,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读物与藏品。
本文作者:张益宝 江苏省淮安市文化旅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现任江苏省淮安市国有联合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外部董事
编后话:
《久大精盐公司文牍汇编:1925—1935》的出版,远非仅仅是一套珍贵史料的整理面世,它更像是一把钥匙,为我们开启了一段尘封却至关重要的近代民族工业奋斗史的大门。盐,这寻常的结晶,曾承载着国计民生的重担;而久大精盐公司与范旭东先生的故事,则是中国民族实业家在艰难时世中,以智慧、坚韧和爱国热忱谱写的一曲壮歌。
这些泛黄的文牍,字里行间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它们不仅是公司运作的忠实记录,更是透视民国特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生态、盐务管理制度乃至社会风貌的绝佳窗口。范旭东先生“实业救国”的赤子之心,在商函往来、呈文批件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穆家良先生慧眼识珠、不辞辛劳的抢救性整理与出版,其意义非凡,不仅是对先贤筚路蓝缕之功的深切告慰,更是对民族工业精神遗产的虔诚守护。他数十年深耕盐文化所积淀的深厚学养与使命担当,使得这批险些湮没的史料得以重见天日,焕发出应有的光彩。
这套鸿篇巨制提醒我们:历史并非抽象的概念,它是由无数具体的个体、事件和细节构成的。久大精盐公司的发展历程,正是理解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那短暂而珍贵的民族实业“黄金时代”的一个微观缩影。它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时局动荡、外患内忧的夹缝中,中国企业家依然怀揣强国梦想,勇于开拓,其精神遗产至今仍熠熠生辉。
翻阅这部沉甸甸的汇编,我们不仅是在触摸一段鲜活的盐业经济史,更是在与一种坚韧不拔、实业报国的民族精神对话。它启示我们,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离不开对历史根脉的珍视与发掘。感谢编者的心血与出版者的匠心,让这些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文牍得以化身典籍,不仅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基石,也为所有关注中国近代化历程、探寻民族企业家精神的读者,提供了一份值得珍藏、反复品读的文化厚礼。在盐晶的微光与墨迹的沧桑中,我们得以回望来路,汲取力量,思考未来。
编辑:杨信
相关文章: